农业起源新进展,史前中国收获大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农业起源新进展,史前中国大丰收)
2019年,无论是大江南北,还是长城内外,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发掘和研究都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考古人员扎根田野,不怕辛苦,保证了考古发掘的顺利进行,为中国古代史的重建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农业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的形成、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
关于新旧石器时代过渡、农业起源及其过程的研究进展显著 。
新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和农业的起源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
黑龙江省饶河县小南山遗址是早些年发掘、近几年重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考古表明,以小南山遗址为代表的小南山文化,填补了乌苏里江及黑龙江下游史前考古文化序列,改变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研究的薄弱环节,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文化过渡阶段的聚落形态和商业形态研究增添了实物资料 。小南山早期墓葬中的玉器可能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玉器之一,为研究东亚玉文化的起源、传播、人类审美观念和纹饰增添了新的支点 。
在长城以北的坝上草原,国家博物馆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这一地区进行了系统的考察 。没想到的是,这个地区虽然在历史时期被游牧民族占据,但在新石器时代却是典型的“人口密集区” 。系统发掘的康保县兴隆遗址,在该地区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末期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过渡过程,新石器时代第一期遗址代表了北方最早的聚落之一 。不同时期的遗存不同,发现的动植物遗存丰富,为研究中国北方新旧石器时代的过渡、农业的起源及其背景提供了重要资料 。
兴隆遗址出土的石芯
几乎与此同时,在长江下游,发掘多年的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收获 。独具特色的护城河阶地聚落、埋藏完好的“神器坑”、浙江最早的人骨和保存完好的墓葬,为我们展现了9000多年前的“浙江画卷” 。值得注意的是,桥头遗址出土的陶罐不仅制作精美,而且陶衣鲜亮,有一定数量的彩陶,甚至还有太阳纹、短线组合纹等复杂图案,具备跨湖桥文化彩陶的基本因素 。桥头遗址的发掘丰富了上山文化的内涵,也将对9000年前前后整个东南地区文化面貌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桥头遗址出土彩陶纹饰
桥头遗址出土的陶器
桥头M44工地
桥头堡现场“神器坑”H150
20世纪90年代后期,位于内蒙古高原化德县的司马沟遗址是裕民文化的重要遗址 。发掘出的19处排列整齐的屋址,以及屋外20余处石堆灶和土坑灶,表明这里是距今8400-7200年左右草原先民的夏令营定居地 。动植物考古研究让我们知道,当时遗址的生态环境良好,野鸡、鸟类、狼、马鹿、梅花鹿、狍子、狍子、野兔、野马、野驴、野牛、圣水牛、野猪等野生动物经常出没于附近 。人们驯养忠诚的狗 。虽然狩猎和采集是主要的谋生手段,但他们并不坚持 。原始种植的比例也在增加,这说明这个地区也是重要的农业产地 。
中原裴李岗遗址是探索新石器时代农业化进程的关键遗址 。近年来,发掘发现了木骨泥墙红烧、人畜雕塑、疑似水窖或水井等遗迹 。,并证实了裴李岗时期细石、小石屑工艺等旧石器时代晚期传统的存在,为研究中国中部从古新石器时代向早期农业生产过渡等重要课题提供了新的线索 。
【农业起源新进展,史前中国收获大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对早期文明进程的研究逐渐深入 。
中国史前考古和现代田野考古的开端,离不开仰韶文化的发现 。自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发现仰韶村以来,历史的车轮已经转了近百年 。2019年,仰韶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 。
河南灵宝程艳遗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 。2019年,考古人员对程艳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了仰韶早期文化屋遗址、土坑墓、瓮棺葬、灰坑、陶窑、壕沟等重要设施 。丰富的遗迹和出土文物、先进的陶窑、典型的地面建筑和丰富的墓葬遗存,为研究中原早期仰韶文化的聚落特征提供了关键信息和资料 。同时,山西夏县石村遗址是目前大规模发掘的离盐池最近的仰韶早期聚落 。为研究这一时期运城地区的考古文化特征、人类生活方式以及与重要自然资源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
多年前,灵宝西坡遗址发现庙底沟文化“大屋”,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今年,山西吕梁的一处德港遗址也发现了类似的形状,露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仰韶中期住房遗址 。这些房屋是呈五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成排分布 。其中面积最大的F1场地,面积137平方米,南北朝向 。房子的入口有一个直径1.4-1.7米的大火坑,门口铺着碎石 。这是山西发现的最大的史前房屋,也是最早在建房时大规模使用片石铺路的做法 。同时,陕西高陵羊官寨遗址和渭南北流遗址也有新收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