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小报 关于哥德巴赫猜想( 二 )


华罗庚是中国最早从事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家 。1936至1938年,他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在哈代的指导下从事数论研究,并开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证明了对于“几乎所有”的偶数,猜想(1)都是正确的 。

1950年,华罗庚从美国回国,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组织数论研究讨论班,选择哥德巴赫猜想作为讨论的主题,倡议并指导他的一些学生研究这一问题 。他曾对学生们说:“我并不是要你们在这个问题上作出成果来 。我的着眼点是哥德巴赫猜想跟解析数论中所有的重要方法都有联系,以哥德巴赫猜想为主题来学习,将可以学会解析数论中所有的重要方法……哥德巴赫猜想真是美极了,现在还没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它 。”参加这个数论讨论班的学生有王元、潘承洞和陈景润等 。
出乎华罗庚的意料,学生们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上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 。1956年,王元证明了“3+4”;同年,原苏联数学家阿·维诺格拉朵夫证明了“3+3”;1957年,王元又证明了“2+3”;潘承洞于1962年证明了“1+5”;1963年,潘承洞、巴尔巴恩与王元又都证明了“1+4”;1966年,陈景润在对筛法作了新的重要改进后,证明了“1+2” 。1974年,由英国数学家哈勃斯坦和西德数学家李希特合著的《筛法》一书出版,书中以“陈氏定理”作为最后一章的标题 。书中写道:“我们本章的目的是为了证明陈景润下面的惊人定理,我们在前10章已经付印时才注意到这一结果 。从筛法的任何方面来说,它都是光辉的顶点 。”华罗庚曾对王元说:“在我的学生的工作中,最使我感动的是‘1+2’ 。”
哥德巴赫猜想的意义
哥德巴赫猜想的内容十分简洁,但它的证明却异乎寻常的困难 。从哥德巴赫写信之日起,直至1920年,并没有一个方法可以用来证明这个问题 。
1900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2届国际数学大会上,德国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在他著名的演说中,为20世纪的数学家建议了23个问题,而哥德巴赫猜想(1)就是他第8个问题的一部分 。
1912年,在英国剑桥召开的第5届国际数学大会上,德国数学家E·朗道将哥德巴赫猜想列为数论中按当时数学水平不能解决的4个问题之一 。
1921年,数论泰斗、英国数论学家哈罗德·哈代在德国哥德哈根数学会的演讲中,宣称猜想(1)的困难程度“是可以与数学中任何未解决的问题相比拟的” 。
【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小报 关于哥德巴赫猜想】我国数学家王元说:“哥德巴赫猜想不仅是数论,也是整个数学中最著名与困难的问题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