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生命周期的6大核心 什么是商品生命周期?( 二 )


导入期的产品一般都是利用MVP(最小化可行产品)来验证猜想 , 并且根据用户的反馈和数据来对产品进行迭代和调整 , 在导入期阶段一般只做最基础的核心功能 , 解决用户最核心的需求 , 并不很注重交互、视觉和用户体验等 , 首先保证产品是有用的 , 其次才是更高层次上的好用和易用 。
在导入期阶段一般是不追求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的 , 一方面是因为产品本身的功能和体验并不完善 , 有许多需要打磨的地方 , 而早期的服务器也可能承受不了蜂拥而入的用户带来的压力 , 另一方面由于涌入的用户中很有可能带来大量的非目标用户 , 这些用户对当前不完善的产品的吐槽和不好的口碑会为后期产品的推广带来很多的隐患 。
成长期产品经过一段时间已有相当知名度 , 销售快速增长 , 利润也显著增加 。 但由于市场及利润成长较快 , 容易吸引更多的竞争者 。 此时顾客对该产品已经有了大致的印象 , 越来越多的客户愿意购买试用此产品 , 市场逐步扩大 。 产品大批量生产 , 生产成本相对降低 , 企业的销售额迅速上升 , 利润也迅速增长 。 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 , 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 , 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 , 价格随之下降 , 企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 , 最后达到生命周期盈利能力的最高点 。
经过导入期的过渡 , 产品本身的猜想已经得到了验证 , 并且也有着一定的时间来调整和迭代产品 , 如果产品本身能够实现自增长 , 那说明产品是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 , 可以进行运营推广 , 而如果产品本身就不能实现自增长 , 说明产品很有可能不被用户所认可 , 强行利用运营手段来推广产品很有可能会加速产品的死亡过程 。
成长期的产品是已经得到了市场的验证 , 并且已经有着一定的用户量和知名度 , 在这个阶段也会有一些竞争者的加入 , 在成长期阶段主要的目标就是快速占领市场份额 , 抢占用户 , 充分利用先发优势 , 并且构筑一定的竞争壁垒来阻碍竞争对手的跟进 。
成熟期此时市场成长趋势减缓或饱和 , 产品已被大多数潜在购买者所接受 , 利润在达到顶点后逐渐走下坡路 。 此时市场竞争激烈 , 公司为保持产品地位需投入大量的营销费用 。 当潜在的客户越来越少 , 市场需求趋向饱和 , 销售额增长愈加缓慢 , 甚至有下降的趋势 , 此时称为成熟期 。 在这一阶段 , 竞争逐渐加剧 , 产品售价降低 , 促销费用增加 , 企业利润下降 。
衰退期这期间产品销售量显著衰退 , 利润也大幅度滑落 。 优胜劣汰 , 市场竞争者也越来越少 。 因为更好替代品的出现、受到潮流的影响、亦或是多种多样的原因 , 顾客的消费习惯发生改变 , 转向其他产品 , 从而使原来产品的盈利能力迅速下降 。 于是 , 产品逐渐走向衰退 , 最终退出市场 , 整个生命周期完结 。
05 从用户角度看产品生命周期产品的“S型曲线”的四个周期阶段已经说完了 , 是从产品本身的角度来说的 , 至于为什么产品的生命周期会呈现这样的一个曲线呢 , 那就需要从用户的角度来解读这个“S型曲线” , 在《跨越鸿沟》中 , 作者将用户划分为创新者、早期使用者、早期大众、后期大众和落后者这五类 , 这几类用户的数量分布符合钟型曲线 , 如下图: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产品生命周期 , 根据用户习惯将用户分为五大类别 , 创新者 , 早期采纳者 , 早期大众 , 晚期大众 , 落伍者 。
由各类用户的钟形数量分布图可以看出各种类型的用户的大致占比 , 在导入期的用户多为创新者和早期使用者 , 相对而言用户的数量群体较少 , 并且也没有达到引爆点实现快速增长 。 在成长期则主要是早期大众的大规模进入使用户的数量实现快速增长 , 后期大众则是相对而言进入较晚的群体 , 落后者则是最晚进入产品生命周期中的群体 , 而此时用户量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
创新者和早期采纳者属于同一类 , 就是我们俗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这类用户的典型特征就是洞察力强、眼光超前 , 吸收接纳度高、但是也更为挑剔 , 他们很有可能成为平民用户中的KOL 。 新产品上市 , 会先引起这一批人的注意 , 但这只是小众用户 , 在目标用户群体中的比重很少的 , 所以这个阶段产品的用户量增长不可能快的 。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批用户的反馈 , 不断完善我们的产品体验 , 用他们的口碑去传播 , 帮我们吸引大众用户 。 这类用户对应的是产品的引入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