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常识 一月养生常识( 三 )


2.增减衣服 。初秋季节中午虽热,但早晚都凉风习习,因此要注意增加衣服,防止“凉气”的侵袭 。但不要穿得太多,捂得太严,以免一穿一脱受凉感冒 。
3.谨慎起居 。古人云:“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意思是,在秋天要早点睡觉,早点起床 。
4.加强运动调养 。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干燥,故要多呼吸新鲜空气,在清凉的晨风中散步、跑步、锻炼,这不但是在进行好的“空气浴”,还接受了耐寒训练,使身体能适应寒冷的刺激,为渡过即将到来的寒冬作了充分的准备 。
5.保持室内一定湿度 。秋季空气中的湿度小,风力大,汗液蒸发得很快,易使人皮肤干裂,毛发也易脱落 。故必须注意保持室内具备一定的湿度,并适当补充体内的水分 。
6.药物保健 。根据秋季的特点,可适当服用一些维生素类制剂 。另外,还可服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进行保健,如西洋参、沙参、麦冬、百合、杏仁、川贝、胖大海等 。平素为阴虚体质的人,可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 。
秋季养生三坚持
一、坚持秋练 。秋练是指积极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增强抗病能力 。要多进行体育活动,并让身体多“冻”着点 。俗话说:“春捂秋冻”,气温下降但不要急于添加过多的衣服,使身体有抗御风寒的能力 。运动要因人而异 。如散步 。打球 。做操 。打太极拳 。气功 。慢跑等 。
二、坚持秋防 。秋防是指预防秋季易于感染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 。如感冒、气管炎、胃炎 。关节炎等 。“秋冻…不能过头,有支气管炎 。胃炎等病史的人,则要注意适当保暖,不受冻,防止旧病复发 。
三、坚持秋养 。秋养指饮食调养和适当休息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五谷杂粮 。蔬菜水果等大量成熟上市 。祖国医药著作《素问》中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气味合而已之,以补益精气” 。秋季气候干燥:应适当多饮些开水、淡茶 。豆浆以及牛奶等饮料,还应多吃些番薯、玉米、芝麻、青菜、柿子、香蕉、蜂蜜、红枣等柔润之品 。
适当休息同样是养生良方 。白天工作劳动要有度,晚上娱乐更不能搞至深更半夜,每天睡眠8小时不宜少 。
在我国最古老的医学经典著作——《内经》中,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过程中如何养生就已有记述,如“春三月,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
夏三月,夜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这就提示给人们,身体要健康,益寿延年,需要追随大自然的规律,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安排日常起居 。
春季:祖国医学认为,从立春至立夏前一天为春三月,春天三个月是生发的季节,天气由寒转暖,东风解冷,春阳上升,自然界各种生物萌生发育,弃故从新 。人们应早些睡觉,早一点起床,在庭院散散步,适当锻炼,以发布“生”气,注意运动应暖和,以适应春气 。
并要让身心感到舒畅、活泼,以使身体与春气相适应 。生活中应注意心情愉快,切忌恼怒,内存生而勿杀、予以勿夺、赏而勿罚的意念,从而使肝气保持正常的生发、调畅 。
如果违犯了这一自然规律,就会损伤肝气,夏季易患寒性疾病,从而导致人体难以适应夏季藩秀的“长”气 。祖国医学认为,养生的效果,不仅限于季节,还应为下一季节打下良好基础 。
换句话说,就是在这个季节里不能很好地养生,就会引起下一个季节的不健康状态,有不少疾病就容易产生 。如春季能注意“生发之气”,本季节即不患病或少患病,而到夏季也就不得寒性病 。
若不注意调养“生发之气”,不仅近在当时,并且能遗患于后 。《内经》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不变 。”
肝属木而主风,属于自然界的东方,旺于春季 。所以春季养生不好,不注意调养,易伤肝,肝伤则不能生心火,到了夏季火就不足,火不足而寒水便来侮之,于是都容易发寒性疾病 。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阳春三月,气候渐暖,这是春的主要象征 。然而春季又是气候多变的季节,尤其是初春,气候变化更大,常有寒流侵袭,气温急降 。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讲“春捂秋冻”,所谓“春捂”的意思,就是指春天不要过早地脱下棉衣,应晚脱一点,而且要一件件地减 。这从春天的天气、气候特点与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来说,是有其科学道理的 。
由于春季气候变化多,忽冷忽热,风沙大,春雨少,再加肝木旺于春,恼怒等情志易刺激伤肝,一些冠心病人的病情易恶化 。另外,由于由冬入春,人们的抗病能力、气候适应能力较弱,流行性传染病又较多,稍不注意就会感染疾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