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史记中的小知识( 二 )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
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 。

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 。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 。
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 。
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 。
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
《史记》的写作 《史记》是一部纵横古今数千年的巨著 。它的出现一方面是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则是史学家艰苦劳动的产物 。
对司马迁而言,首先是秉承遗命,继续先祖的太史事业 。他的父亲司马谈早就打算编写一部史书,但是,这个愿望未能实现 。
临终司马谈嘱咐儿子:“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 。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
自获鳞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修纂史记,这是延续祖先文化生命的名山事业,作为太史令,不能履行使命,罪莫大焉 。此后,父亲的遗命总是在司马迁的耳际回旋着:“先人有言,自周公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时代也提出了构建新的历史文化文本的内在要求——?“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淳厚,作《易》八卦 。
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 。汤武之隆,诗人歌之 。
《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瑞符,封建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 。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
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 。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为了写作,司马迁可以说耗尽了毕生精力 。撰写史书,需要大量收集材料 。
《史记》的取材极其广泛,一是文献材料,其中有《夏小正》、《世本》、《秦纪》、《春秋》、《国策》、《楚汉春秋》等数十种 。二是交游所得 。
司马迁一生交游很广,彼此过从往来,也获得了许多极珍贵的史料 。三是实地采访 。
司马迁二十岁即四处游历,行程几乎达到西汉王朝的全境,看了好些古代遗迹,听到了好些古代的轶闻,这也极大地丰富了他的历史材料宝库 。在游历的过程中,司马迁还特别注意金石碑刻的记录,开创了运用 。
梁启超指定的史记十大名篇
大江东去 楚王流芳——《项羽本纪》

推荐阅读